撒播爱的使者--徐本禹

作者: 时间:2013-04-18 点击数:

我愿做一滴水

我知道我很微小

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

我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徐本禹

徐本禹,男,汉族,1982年4月生,山东聊城郑家镇前景屯村人,中共党员,系华中农业大学1999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高分考取该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后,他毅然申请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两年,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两年,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读研究生。

徐本禹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9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徐本禹受到许多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别人帮助他的时候,他没有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大学四年,他利用自己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一共资助了5名学生,2001年12月份的一个星期六,他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当阳光洒进山洞里······》这篇文章时,徐本禹被深深打动了。2002年暑假,他带着华中农业大学的4名志愿者来到了狗吊岩岩洞小学。返校后,当地的学生和老师经常给他写信,让他的心再次飞到那边。2003年7月,徐本禹放弃公费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只身一人自费来到岩洞小学当了一名支教老师。徐本禹在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狗吊岩生活十分艰苦,身体渐渐消瘦,由于一直在蜡烛,煤油灯下面看书他原来450度的眼睛比以前更近视了。在狗吊岩,徐本禹一周要上六天课,一天上课时间达到了8小时,徐本禹负责一个五年级,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他用募捐来的3000多册图书建立了一个图书馆,让学生借书看。

2004年7月,徐本禹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由于大石小学处在大山之间,交通闭塞。徐本禹支教的故事被媒体报道以后,很多好心人要求资助贫困学生兵捐款、捐物。平时除了给学生上课以外,为了真累贫困生资料和好心人捐助的善款和物品,徐本禹几乎天天往返于大石小学到大水乡的山间小路上,这一来一去就是14公里。

2005年9月,徐本禹结束贵州支教返回华中农业大学读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他一直从事着他钟爱的助学事业,并和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一起成立了红杜鹃爱心社。几年来,红杜鹃爱心社为贵州近20所中小学建立了图书馆,为贵州的贫困学生募捐了100多万的物资,并培训了90余名乡村教师;此外,红杜鹃爱心社每年还资助贵州的贫困学生。2005年,爱心社资助了500多名贫困困学生。

2007年1月,徐本禹再次踏上了志愿服务的征程。这一次,他是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到国外去服务。2006年年底,共青团山东省委招募志愿者赴津巴布韦进行志愿服务一年,徐本禹报了名,并成为15名志愿者当中的一员。2008年,四川发生“5.12”特大地震后,徐本禹先后三次来到绵阳,看望那里的志愿者,为他们加油鼓劲。2008年8月,徐本禹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一名志愿者。2009年10月,徐本禹又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务于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

徐本禹说,他要把志愿服务进行到底,一辈子做志愿者!徐本禹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4年度“校园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并当选中共十七大代表。

点评:徐本禹从支教开始,多年来时时处处在忠实地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当眼光洒下,徐本禹选择了做一滴水,尽管微小,却毫无保留地反射着光芒。不知不觉间,他已用爱滋润了脚下的土地,也滋润了国人的心田。在贵州,徐本禹播下了爱的火种,感动了中国。无论是津巴布韦的果蝇叮咬,还是奥运场馆外涔涔汗水,还是平时工作的忙忙碌碌,都没有阻止他播撒爱的脚步。徐本禹始终在艰苦的地方.社会需要的地方高举着爱的火把,在点亮自己灵魂的同时,也照亮了千千万万青上年的心灵。(点评人:湖北教育厅原副巡视员,现任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长舒)

汉江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  版权所有     主管:汉江师范学院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    联系电话:0719-8846016(团委) 、8846030(校资助)、8846055(国防动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