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必看:校园文明有传统

作者: 时间:2011-12-31 点击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传统知识分子向来注重道德操守。在我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文明山大人”修身工程的今天,我们不妨追本溯源,探究一下我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尊奉的修身格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想必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语出《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由己而家而国而天下,是儒家“出世”思想的一条理想道路,一直被传统知识分子尊崇为人生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经过齐家、治国,直到平定天下,这是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正心、修身容易,治国、平天下却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于是又出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达观态度,两者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来影响不衰。

对于我们当代的青年大学生而言,不可能像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那样,皓首穷经,肝脑涂地,只为了沿着这条“出世”之路走下去。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也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理想。很多同学都有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但我们应该从传统知识分子那里学习的是,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小事情中积炼大作为。很多同学自以为胸有大志,却在实际上忽略了一些细致具体的工作,认为“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但岂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便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逐渐把自己培养成为能够承担大使命、成就大事业的人,这样才能在“天将降大任”于己身时可以从容接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这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对“恕”的解释,而“恕”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一个方面。《论语·里仁》篇中有一段孔子与曾参及其门人的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由此可知,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分开来便是“忠”、“恕”二字。所谓“忠”,就是《论语·雍也》篇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仁”的积极面,并非人人可以做到;至于“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人人可以“终身行之”的,千百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

我们在校园中运用、发扬这句格言,主要体现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传统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有闪光点。我们都不希望别人贬低我们的人格,不希望在学习和休息时有人打扰,也不愿意看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龌龊不堪,等等。但是,我们是否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对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做了这样的事呢?要考虑到,许多我们“不堪其忧”的事情别人恐怕是一样穷于应付,获取别人尊重的最佳途径是首先去尊重别人,我们不妨先从自身做起,多为他人着想,相信我们会有更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气氛。

言必信,行必果

语出《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在这里,孔子将士分为三等,第一等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的士,第二等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的士,第三等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士,但孔子看不起这种士,因为他们不分是非而只是坚决贯彻自己的言行。这一类士应该就是《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的那种“重然诺,轻生死”的游侠,与当今新武侠中的“武林人物”也颇相似。这种不辨是非的“言必信,行必果”当然是不足取的,但千百年来我国人民都把这句话解释为“说话算话,行为果断”,来作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的信用问题还不是尽如人意的,由此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有的甚至相当严重:广东潮安县因信用问题而经济下滑,南京冠生园因信誉危机而终至破产,而大学生在贷款、就业等多方面出现的信用问题近年也频频见诸报端。这些幸而都已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诚信”原则也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被提了出来。对于我们大学生本身而言,应象珍惜生命那样捍卫自己的信誉,这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个人前途的大事。

当仁不让于师

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孔子和儒家是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和谐的,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这只是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在“仁”面前,即使是对老师,也不必让步。这就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后来,人们把这句话简化为“当仁不让”,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如今“当仁不让”这句成语已适用于任何我们交往的对象。当然,对于“师”也还是同样适用的。老师也不是尽善尽美,他们也会有失误,也有知识上的盲点,不超越老师,何谈知识创新;不胜过老师,又何谈社会进步?因而对老师不应一味盲从,他们若有错误,同样应该给予指正。不过这还要注意一个礼貌问题。对于其他人、其他事也应如此。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会遇到许多不合道德规范,甚至是违法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当仁不让,该出手时就出手,用自己和我们周围每个人的努力,去为社会营造一片洁净的天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逐他姓”则生,“不逐他姓”则死,最终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杀,表现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大大升华,用以比喻宁愿为高尚、正义的事业做出牺牲乃至献身,也不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来一直沿用,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操。

我们每个人都该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操守,这是无论何种威逼利诱都不能为之改变的,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我们有祖国利益;在面对邪恶势力时,我们有法律天平;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我们有道德规范……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崇高追求和独立人格,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作为个人,应维护自己的尊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始终保持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格节操。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大力赞赏。它对于鼓励人们虚心求学特别是不耻下问具有重要意义。唐代韩愈在其《师说》中也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观点,与孔子所言一脉相承。

我们作为学生,身在校园,学习是我们的天职。但我们学习的对象应不仅是我们讲台上的老师,生活中处处有我们的老师,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若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便可以拿来为己所用,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语出《老子》:“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是老子“柔弱胜刚强“哲学思想的体现,老子所言“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可以求取而拥有,以与人无争而立于不败之地。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林则徐的 “无欲则刚”等等都与老子的“不争之德”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青年大学生往往是年轻气盛,好胜心强,做事也常常急功近利,当结果不如所愿时便极易产生受挫感。我们今天来看老子所言,就要学习其中的达观态度。适度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和竞争方法,以不争而力争,以无为而有为。从而逐渐增强性格的弹性,在面对人生风浪时能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汉江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  版权所有     主管:汉江师范学院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    联系电话:0719-8846016(团委) 、8846030(校资助)、8846055(征兵和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