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田建国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昔日的株株幼苗,已成为今天的社会栋梁。30年后的今天,校园里依旧是一张张年轻稚气的笑脸,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都与30年前的大学生不可同日而语。高校教育管理者如何看待他们?如何管理他们?日前,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常务副书记、国家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田建国教授。
正确评价新一代青年学生
——他们比期待的更出色
记者: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是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的一代。经过去年抗震救灾的考验和奥运会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工作,青年学生群体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与问题。您是如何看待青年学生群体的?
田建国:以前,人们曾对“80后、90后”颇为忧虑,有人用“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来描述他们,有人用“新人类”、“新新人类”、“另类”来界定他们,也有人用“小资”、“愤青”、“啃老族”来形容他们。然而从抗击雨雪灾害,到反对“藏独”分裂,从护卫奥运圣火传递,再到四川抗震救灾,他们正在改变我们的眼光。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危难扑面而来的时候,爱让他们的心更加贴近,责任让他们更加坚强,信念让他们无畏前行。他们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在展示现代志愿精神,他们在为爱国主义增添理性厚度,他们在表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这一代青年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不是偶然的,是我们长期坚持思想教育的结果,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反映。
正确分析这一代青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应把他们放到时代发展背景坐标系下观察评判。这一代青年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成长的一代。他们是改革开放压力的承受者、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亲历者、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他们在社会转型中长大,在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奋斗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活,在市场大潮中承受谋生、就业的风险压力。他们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追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多地采用生产力标准看待问题,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评价人,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去审视周围事物。
这一代青年学生,他们出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他们有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他们有敏锐的心智。但这还远远不够,他们还需要健全的人格,高校同社会、家庭、中小学校一样也应承担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即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学会做人就是要学会淡泊、学会宽容、学会执著、学会自律。我相信年轻一代在社会化过程中,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会逐渐成熟起来。
树立学生管理的核心理念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
记者:高等学校与其他组织的管理相比有其特殊性。您认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高校管理中如何贯彻这一核心理念?
田建国: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所以,我认为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核心理念。
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核心理念,就要尊重青年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责任。管理是引导,不是去左右;管理是影响,不是去支配;管理是感染,不是去教训;管理是解放,不是去控制。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人性的唤醒和尊重。真正的管理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美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同学间友谊的纯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学生管理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自由、幸福、尊严和终极价值,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无论现代管理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融合;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现代管理要用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将外在规范要求内化为思想品格。
学生管理工作要认同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为他们服务。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仅要掌握学生的群体特点,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不仅要把他们看作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还要把他们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真诚关爱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青年发展需求出发,把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帮困育人作为人生指导的重要内容,把教育着力点从消极防范和控制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
明确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
——帮学生实现自我完善
记者:作为高校学生,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中个体化程度比较高,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师生间协调配合形成统一目标,更好地发挥组织优势、综合优势?
田建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是通过辅导员队伍、专业教师、学生社团等一系列组织来实现的。我认为这些组织对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从过去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过去的社会本位转向青年个体本位。高校管理的实质是造就社会的先进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这需要人的自觉参与,主动学习、实践、感悟、体验、反思、修炼。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不只是对客体的灌输。管理是社会发展的组织化要求,也是青年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因为任何管理只有转化为自我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理的效果。自我管理同样可以培养青年的创造力、竞争力、判断力、亲和力以及独立人格。
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有许多创新的经验,值得推广、学习和借鉴,如学习环境管理、课程改革管理、学生社团管理等。我认为做好新一代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还要强调以下5点:
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青年。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我们党只有在理论上赢得青年,才能在政治上赢得青年。
突出思想教育,需要不断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坚持辩证系统的方法、史论结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善于从总体到具体,既全面阐释基本精神,又用经典事例说明一般道理,善于从历史到现实,既讲清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又深入分析历史背景,讲明发展过程和来龙去脉。始终贯彻“三贴近”原则,深入了解青年所思、所感、所盼,找准我们想说和青年想听的结合点,变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体,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健全人格教育。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格现代化,而人格现代化的核心是人道德素养的现代化。健全人格必须是传统理想人格的道德、理想、情操、信念和现代人格的独立、自由、民主、诚信意识的统一。当今世界价值观变化迅速,健全人格教育是迎接迅速变化所作的最好准备。一旦放松对人格的塑造,就会迷失自己,随波逐流,不会承担对民族社会的责任。
深化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高层次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积淀。文化素质对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民族复兴说到底是文化复兴,人生成功说到底是文化的成功。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是教会青年精神成人,在价值根基上懂得做人的道理。
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要积极引导青年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养成对自己的信心、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爱心、对祖国的忠心,自信自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心系社会,胸怀祖国。
进行生命伦理教育。开展生命伦理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普适性的公平原理来处理人类发展中人际之间的关系,用道德砝码来平衡人与自然环境在主体位置上的冲突。树立关爱自然、关爱他人、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良知。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这都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编辑:陈岚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