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和新媒体等新兴社会教育载体的
功能发挥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围绕“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主题,我们对郧阳师专在校大学生分年级分性别做了关于网络和新媒体等新兴社会教育载体的功能发挥情况的专门调查。此次调查,计算机科学系采用取样抽查,其他教学系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进行。调查以问卷形式,共发放1305份,其中大一学生共847份,大二学生458份;其中计算机科学系236份,其他教学系1077份。
一、 问题的提出和概念的界定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而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不仅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上具有崭新的特征,在发展规模、传播功能等方面后来居上,呈现出融合和超越传统媒体的“第一媒体”之势,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颠覆性影响。青年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和使用新媒体的群体,已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新媒体在青年大学生使用状况如何,哪些新媒体经常被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态度和建议,如何发挥新媒体在德育方面的作用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并围绕以上问题开展简要调查。
关于网络和新媒体内涵的表述很多,但目前没有一种公认的结论。从各种阐释看,往往从时间的相对性、技术的数字性以及传播的互动性三方面特征来解释新媒体的,即: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我们认为,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彩信、游戏、电视、报纸等)、网上即时通信工具、虚拟社区、电子信箱、门户网站、播客、微博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显然,新媒体呈现多种媒介样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存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之中,并且带来不可控性和虚拟性三个特点。这些在调查中也得到确认。
二、问卷调查结果
从调查的结果看,我们从专业学习的角度选取计算机科学系作为取样调查,具有一定的参照性。其他教学系的调查在关键问题上接近或超过取样调查的数据(详见数据)。由此,我们认为,面对网络和新媒体,所学专业与接受、使用网络和新媒体不成正相关。
计算机科学系取样调查的总人数是236人,其中大一男生106人、大一女生88人、大二男生22人、大二女生20人。其他教学系采取的是随机调查,调查的总人数是1077人,包括大一男生197人、大一女生456人、大二男生141人、大二女生283。结果如下:
(一)使用网络和新媒体已成为青年大学生的潮流,呈现万紫千红的状况。调查显示,计算机科学系青年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比例从高到底分别是,QQ空间57%,校园网46%,数字电视40%,手机电视39%,微博36%,网络游戏34%,手机WAP31%,手机报和电子邮件27%,网络视频26%,博客和公交电视17%,社交网站(人人等)14%,车载电视11%,BBS10%,电子杂志9%,播客6%,IPTV(流媒体视频)4%。其他教学系随机调查情况的情况是,QQ空间72%,,微博67%,手机电视40%,手机,38%,手机WAP37%,,其他各项具有较高比例。总体来看,青年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种类已多达19种,使用QQ空间的比例达到6成以上。
(二)使用新媒体已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两组调查显示,聊天交友分别为64%、75%,看电影、听歌分别为62%、68%,更新博客、微博均为45%,看新闻及评论分别为33%、43%,下载资源分别为44%、42%,收发邮件分别为25%、33%,其他如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帖和灌水、管理或关注有兴趣的论坛,看帖子、在线玩游戏、看招聘信息、网上电子商务、更新个人主页、纯为看新鲜而浏览五花八门的网页等都有不小的比例。
(三)新媒体给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我们以“网络对您的学习的主要作用有哪些”和“新媒体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为观测点,两组调查均显示,娱乐,学习后的放松64%,查找学习资料,得以更好的完成作业69%,遇到难题时,询问的好去处,比如百度知道70%,开阔视野、学习更多的知识56%,方便与同学们的交流47%,让我与老师交流更方便21%,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59%,增加了与人学习交流的机会,使我们广大学生表达思想观点和倾吐心声的理想选择56%。
(四)不合理使用网络也对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调查显示,43%的人经常上网上到12点之后才睡,影响第二天的上课的精神状态;64%的人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耽误学习;40%的人表示别人上网时,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生活;38%的人认为网上有一些不良信息,会影响学习生活;25%的人表示会利用网络抄袭作业。可见,网络给我们带来较多的消极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4成以上的同学熬夜上网,6成的同学喜欢网络游戏。
(五)网络和新媒体的弊端。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介而言,因其传播广、门槛低、收发快捷受到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同时新媒体也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端。据调查,62%的人认为选择性太多;50%的人认为太虚拟;24%的人认为新媒体的品质不高;61%的人认为新媒体的可信度低;47%的人认为新媒体的开发应用不完善。
(六)青年大学生眼中新媒体应具备的功能。调查显示,37%的人觉得新媒体应该具备更新的及时性;39%的人觉得应该具备消息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32%的人觉得新媒体的资费应该平价化;21%的人觉得有用的新媒体还应该具备各种消息终端的便捷性。
三、调查的结论
(一)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渠道。新媒体是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新媒体具有去中心化、草根化、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大学生群体。
(二)新媒体使大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趋于开放和互动。在学习上,大学生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使用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形成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等等。
(三)新媒体冲刷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过去的传统媒体通常有“把关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健康信息。但在新媒体时代,面临泛化的信息,大学生难免在纷繁芜杂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新媒体环境下的人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人的行为限制变小,道德判断力削弱,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模糊起来,最终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四)新媒体使德育主体的教育效果下降。新媒体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同时又鱼龙混杂,传播的形式各种各样、传播迅速及时,特别是自由交流的功能,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和教育,更排斥教育主体的灌输,这样就削弱了高校大学生德育的效果。
四、工作建议
(一)要利用各种新媒体畅通教育渠道。QQ、微博等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学生群体,成为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网络沟通信息的主要途径。要充分使用这些新媒体,建立信息发布和教育平台。在制作新媒体素材时尽量做到快捷、海量、互动和图文并茂,语言尽可能生动活泼、与大学生贴身贴身共舞。
政工干部要自觉地学习使用新媒体,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在网上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中,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回复他们关心的问题,把网络运用转化为一种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和修养途径。
(二)要提升学生信息分辨能力和媒介素养。大学生缺乏对海量信息评估、辨别和判断的能力,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迷糊,造成价值取向扭曲。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要重视对校园意见领袖的培养,通过培植学生意见领袖,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要建设新媒体的优势平台。要适应校园信息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巨大变化,加快建设优质、快捷的新媒体发布平台。积极与通讯公司、各类门户网站联系,随时随地满足学生获取新的需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无缝对接。要健全新媒体的管理方法,完善监督和管理体系,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充分合理表达。严厉打击各类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转载请注明出处)
共青团郧阳师专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