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许就蕴含在这些小事的处理中……

作者: 时间:2012-04-01 点击数:

从事职业教育32年了,常常不自觉地感悟和反思一些问题。有的想通了,有的没想通。想通的问题常常又被自己否定,重新变为想不通;想不通的问题常常可以寻找到一些理由,变成可以想通的问题。就这样,在想通和想不通之间徘徊、探索、思考。每有所悟、所得,便觉欣欣然。

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学校要不要花大精力处理学生中的小事情?通常情况下,学校领导一定会这么回答:学校的事务千头万绪,怎么可能花大精力去处理学生中的小事情呢?然而,近些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对已经成为惯例、有了结论、形成定论的,总爱追问:是这样吗?这样做对吗?符合教育规律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比如,对学生中的小事情,我通过追问和思考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教育的真谛,固然需要凝练成一些理论、理念,但真正能体现这些理念的,往往就蕴含在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对每件具体事情的处理中。由此,我想到了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小事情:

学生的喝水问题是小事吗?

学生在教室、实训室要不要喝水?是学校提供饮水还是学生自己解决?饮水的杯子如何摆放?

据我所知,多数职业学校对这类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做法,学生喝水问题处在放任、自由状态。教室、实训室的桌子上摆满了饮料瓶、水杯等,既不雅观,也妨碍学生学习。许多学校多次下决心整治教室饮料瓶、水杯乱摆乱放的现象,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为学生考虑,只是简单地禁止乱摆乱放,其结果必然是学生意见纷纷,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据我观察,西方国家,无论成人还是学生,都有“喝点什么”的习惯。因而,在德国、奥地利、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学校里,都会照顾到学生“喝点什么”的需要。在教学楼里,必定设有专卖咖啡、果汁的地方。学生下课后,非常方便地来这儿喝一杯。不仅如此,这些国家的教学楼内还会有一些专供学生闲坐、休息的场所和设施。在这些学校里,教室就是学习的场所,看不到饮料瓶、水杯乱摆乱放的现象。反观我们的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学),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是截然分开的,校方是决不允许在教学楼里卖饮品的。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教学楼是学习的圣地,应拒绝一切与之相悖的东西。学生的生理需要,人之常情的需求,与学校生硬的、简单化的规定就像两个没有统一调门的乐器,各弹各的调,其结果势必事与愿违。

我们中国人虽然不是每人必备一杯咖啡,但喝水的需要总是有的。如何解决“喝”的问题,实在不能算是一件小事。要解决好这件小事,西方国家的经验能否借鉴呢?结合我国的实际,在教学楼内留出一块地方,既可以销售瓶装饮料,也可以提供免费的纯净水、大碗茶,既方便了学生,又有利于教室的整洁卫生,难道不可以尝试吗?

学生上机房为什么不愿意穿鞋套?

学生在机房上课要穿鞋套,这是从有了计算机房就有的规定。最初,学生尚能自觉遵守这个规定,因为那时学校里添置几台计算机很不容易,宝贝得跟什么似的。计算机老师说机子不能发热,要保持恒温,于是,在校长室尚没有空调的时候,就先给计算机房配置了空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电脑已经铺天盖地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脑已经从“贵重物品”降格为“低值易耗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上机房必须穿鞋套的规定就有了排斥。再加上许多学校不是免费提供鞋套而是需要学生自费购买,学生就更不配合了。于是,学校要求穿鞋套和学生不愿意穿鞋套,就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

在职业学校每天可以看到的镜头是:未穿鞋套的学生被挡在了机房外,已经进去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把鞋套传递给外面的同学,老师睁只眼闭只眼地不加控制。于是,有没有鞋套的学生都进入了机房。反复如是,天天如此。

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学生进机房还要不要穿鞋套?如果要,那么学生不穿鞋套的问题如何解决?如果不要,那么机房的卫生如何保证?西方国家的经验我们无法照搬,因为西方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室内卫生,无论是文明程度,还是生活习惯,都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他们的学习环境大多是集中在一栋建筑物内,教师办公、学生学习、实训、阅览图书、饮食服务等都在一起,建筑物内有中央空调,常年保持恒温。反观我们的现状:环境污染严重,卫生习惯和文明程度都较低,而且教学楼和实训楼大多是分离的。如果不穿鞋套就可以进机房,再遇到雨雪天气,机房的卫生状况恐怕就不难想象了。

学生进机房要不要穿鞋套,各校可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学校免费提供鞋套(每个实训室门口都应该有免费鞋套供应处)是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总之,像目前这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继续存在下去的。

从学生到机房上课穿不穿鞋套这件小事入手,可以触及到许多大问题,如校园卫生、文明程度、建筑物的结构及布局等,其中有些属于教育资源可供我们思考、分析和利用。抓住这个小问题做文章,除了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穿不穿鞋套的小事之外,还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在这类“小事”上下功夫?

学生手机充电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在职业学校,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既然有手机,就存在着充电问题。但现实情况是,许多职业学校为了安全,宿舍里没有预留插座。宿舍不能充电,学生只好把手机带到教室充电。教室的插座上插满了学生的手机,成为职业学校的一景。

这里涉及几个问题:第一,宿舍不留插座,是防止学生使用电热毯、电热汀、电热壶之类容易失火的电器,同时也防止学生私接电源,其用意固然是为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了安全,不留插座的确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做法。但这种做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又该如何解决呢?学生手机在教室充电既不雅观,也容易丢失,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

与手机充电相关联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非常盛行,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远比手机充电问题更为复杂、更加难以解决。最简单的做法当然是禁止,据我所知,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有类似的规定,但实际执行效果较差,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风气长盛不衰。如果以此就得出结论: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学习的材料,能哄着他们坐在教室里不出事就行了,玩手机是小事一桩,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应该小题大做,那就未免失之于谬误了。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是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一种偏见和误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说轻了是不了解职业教育,说重了是根本不懂教育。

职校学生尚处在成长阶段,怎么可能对学习毫无兴趣、刀枪不入呢?我们就以学生上课玩手机为例,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职校学生并不是每一节课都玩手机的。据我观察,学生不玩手机的课程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教师授课风趣幽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表现是兴趣盎然,非常活跃。二是一些需要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实验、实训课程,学生在这类课堂上,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天份,每个学生都会全神贯注,力求完成任务。这其中,总有一些学生会脱颖而出。三是关乎学生职业、择业和就业的一些课程,学生会非常重视,精力也格外集中,比如考证辅导课、就业指导课等。

沿着“为什么学生在有些课上不玩手机”这个线索继续思考、追问下去,我们是否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职校生愿不愿意学习,上课玩不玩手机这类问题上,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厌学,一味地批评学生懒惰,需要提高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否适应职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需要改革的是我们育人理念如何走出功利的泥淖,回归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样的教育常识?

学生谈恋爱,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青少年男女聚集在一起,产生情感问题乃至出现热恋现象,实在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了。然而,无论是普通中学还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谈恋爱的问题始终如临大敌,十分紧张。在神经紧张的情况下,就失去了一颗平常心。于是,简单地控制、反对就成了多数职业学校的选择。但是,与禁止饮料瓶乱摆乱放、要求学生进机房穿鞋套一样,简单的做法是解决不了学生中这类“小事”的。无论是控制时间和场合不让男女生密切接触,还是反对学生正式确立恋爱关系,实际上都没有多少效果。无论是光天化日之下,还是夜幕降临之时,男女生亲密接触甚至是相拥热吻的现象仍然是校园的一道风景。学生恋爱依旧,老师无可奈何。

中职生到了第三年已经是十八岁的成人了,五年制高职生到了第四年、第五年已经是大学生了。学生到了这个年龄,仍然希望他们保持非常纯净的男女同学关系,这种想法是否有些违背常理,是否有些一厢情愿呢?违背常理的事情又怎么可能有符合常理的结果呢?周国平先生曾经列出了大学生必须做的七件事,其中一件事就是“必须谈一次恋爱”。我想,谈恋爱未必就是学生时代“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但大学四年没有谈恋爱经历的,恐怕是为数不多的。大学如此,职业学校又如何禁止得了呢?

也许有人会说,中职生刚入校时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是不适宜谈恋爱的。从我们这些“过来人”的角度看,这个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但遗憾的是,时代的发展已经不以我们这些“过来人”的意志为转移了。初中生谈恋爱的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了,更不要说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了。全面禁止做不到,放任自流不应该,鼓励提倡更不妥,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笔者以为,中职学生谈恋爱的普遍现象是时代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和管理提出的新挑战。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迎接新挑战,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把如何应对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上升到“迎接新挑战”的高度呢?这是职业学校的管理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学生宿舍仅仅是学生睡觉的地方吗?

做过学生的都知道,学生宿舍是学生时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除了上课、活动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时代生活质量的高低。宿舍文化的品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时代收益的多少。许多值得学生回忆一生的细节就发生在宿舍里。因而才有了“宿舍文化”、“卧谈文化”等。有人说,一个人即使考不上北大,只要在北大的学生宿舍里呆上四年,也会与众不同的。这是因为,宿舍文化同样可以起到影响人、教育人、培养人、熏陶人的作用。

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宿舍是否有宿舍文化就值得怀疑了。据我观察,职业学校的学生宿舍大多是五六人或七八人一间(四人一间公寓式宿舍远没有普及)。在这些宿舍里,没有学习用的桌椅板凳等基本设施,没有用电的自由,更没有插座、网络等。学生21:00下晚自习,21:30宿舍点名,大门关闭,22:00统一熄灯,于是,学生宿舍就成了没有文化、没有自由空间、只能用来睡觉的地方。十六七岁的孩子精力旺盛,又没有高考的压力,怎么可能乖乖地早睡早起呢。熄灯后学生睡不着,又无事可做,于是,夜里女生煲电话粥,男生翻墙头外出**就成了屡禁不止的违纪现象。

也许有人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小,不能放任自流,必须采用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这种观点很有市场,也很有道理。但是,当安全稳定与教育规律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破解?在这类问题上,愿意去思考、去破解、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校领导太少了。在“安全、稳定”的旗帜下,学生的心理感受,宿舍文化的消失殆尽,学生精神成长的空间等就都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了。

学生宿舍是个敏感地带、事件多发地带、管理缺位地带,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我们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甚至生命质量。

学生宿舍绝不仅仅是学生睡觉的地方,它同时还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有了这样的认识,职业学校学生宿舍条件的改善、管理的改进乃至文化品位的提升也就为期不远了。

学生中诸如此类的“小事”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我想,教育的改革固然需要用大手笔,做大文章,但最终还是绕不开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主题。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恰恰是由这些我们容易忽略的“小事”组成的。教育,往往就蕴含在我们对这些“小事”的处理之中。因而,我们必须摒弃长期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做法,如,我们往往以牺牲学生的方便、自由和成长为代价,对学生中出现的“小事”选择最省事、最彻底、最“保险”的措施等。

安全是重要的,管理是必须的,约束也是必要的,但这些都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从理论上我们都知道,学生正处在成长期,但我们花多少精力去研究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生理、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不了解或者忽略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又有多少针对性,又如何会有效呢?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变化动态,把学生看成被管理、约束的对象,这样做的结果能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吗?严格约束,封闭管理,固然可以达到少出问题的目的,但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成长的体验(包括犯错误的体验)会减少许多。到了学生毕业时,我们反过来埋怨学生“不自信”、“不能融入企业文化”、“怕吃苦,怕风险,受挫力差”等,究竟谁该为学生的这些缺点毛病承担责任呢?

总想着改造学生,必然多一份制约,多一份强制;总想着影响学生,必然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制约、强制,必然“影响”学生的逆反心理,而耐心、宽容的潜移默化,却可以收到“改造”学生的效果。

我们还知道,职校生应该具有两种身份,一是普通学生的身份,二是准职业人的身份,但我们对他们的后一种身份又做了多少有针对性的工作呢?以学生的校服为例,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否一定要像普通中学那样穿校服呢?除了简单地移植中学的做法,是不是就一定不能改变呢?校服能否根据专业的不同而单独设计呢?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男生穿西服、女生穿西服套裙,装潢专业的学生穿工装,是否更具职业性呢?再比如,职业学校的寒暑假是否要与中小学和大学保持一致呢?据我所知,不同专业对假期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比如,有的专业年底前后是用人旺季,这时恰恰是学校临近期末考试时间,学生无法离校去企业实践锻炼。鉴于此,我们能否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假期呢?这样做,不仅既有利于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就业推荐,还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职业学校能否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呢?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这句话道出了学校教育的本质。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是由琐碎的小事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教育不就是处理好学生中每天发生的“小事”吗?一些经典的、影响广泛的教育著作和书籍正是写出了对“小事”的处理过程才感人至深的。如,《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发生在56号教室的奇迹》等莫不如此。因而我想,对于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说,更确切的说法也许应该是“教育即小事,教师即小节”。倘能如此,则学生幸甚,社会幸甚,国家幸甚!

汉江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  版权所有     主管:汉江师范学院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    联系电话:0719-8846016(团委) 、8846030(校资助)、8846055(征兵和档案)